行业资讯
独家观点|数字技术在低碳会展中的实例研究
2022年4月24日 会展行业数字技术
【字号: 打印

近几年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各行业与其跨界融合发展的研究,其中也包括会展行业数字化研究。数字技术在会展行业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会展相关数据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许多学者围绕数字技术对会展行业高质量发和转型升级的意义进行深入研究,目前会展行业在各级层面上对数字化会展的应用有不同的理解和目的,企业对自身数据“精读”,其目的是盈利。行业对自身数据进行“泛读”,其目的是用数据总结历史变化、看清产业现状和动态、判断未来发展趋势。

会展数字化低碳应用有三个核心部分:

01 会展活动各环节数据的产生和收集;

02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03 分析结果在低碳会展中的应用。表1通过3W分析法(3W分析法是指“谁来做(Who will do it)”,“做什么(What to do)”以及“怎么做(What methodology)”。)对此三个核心部分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表1: 3W法分析会展数字化的低碳应用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谁来做”这个问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谁需要;(2)谁投入。

从研发投入层面上看,无论是企业、行业协会还是政府部门,会展数据都是宝贵资产。但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会展企业和政府部门有实力研发具有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功能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在这些机构中真正愿意为研发而投入的少之又少。从产出效益层面上看,由于近年来新冠疫情导致会展行业面临严冬,诸多企业面临资金流问题,因而对大部分中小微会展企业而言,生存的紧迫性较高,研发碳中和产品的紧迫性较弱。就国家政策层面而言,会展产业不在我国八大强制性减排产业范畴内,导致各机构减排意愿小,研发投入动力不足。就机构内部绩效考核而言,投入资金与产出利润在现阶段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比例,导致机构缺乏投资意愿和动力。

其次,针对数据可以用来“做什么”这个问题,通常基于一个项目(比如交通出行方面)的碳减排规划需要一组或几组特定的数据提供信息支持。

虽然目前数字技术已经能够获取会展活动各环节大部分数据信息,但由于会展行业数据分析人才缺乏,真正懂得如何遴选关键性碳减排监测指标,如何通过该数据制定针对性项目规划的机构为数不多。同时,各环节信息数据流通存在壁垒问题,不同环节的数据信息通常掌握在不同的机构手中。比如交通出行数据通常为交通部门或者互联网出行APP企业所掌握;场馆电耗能耗为场馆管理者所掌握;会展活动垃圾产生的量由相关的垃圾处理企业所掌握等,导致很多机构不清楚手中的数据能研究什么,而想要的数据却在其他机构手中无法获取,容易产生信息孤岛的问题。

最后涉及到的部分是“怎么做”。

由于碳减排碳中和概念目前在我国会展行业处于前期探索阶段,研究人员和行业专家普遍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和低碳会展实践经验,比如会展活动各环节会产生哪些碳排放源,如何计算碳排放源的碳足迹,可以采取哪些手段实施减排措施等,对于此类问题,短期内仍然是会展行业所面临巨大的挑战。

 

数字技术在低碳会展场景中的应用

 

会展活动交通出行

在会展行业的各类低碳案例中,得益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发展,数字技术在交通出行方面的应用场景较为丰富。滴滴打车的“拼车”服务将用户的出行习惯从单人一车的传统乘坐形式逐渐转化为单人一坐的绿色出行形式,既节省费用,又可以缓解道路拥堵,有效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自2019年滴滴打车首个全民拼车日至2020年12月,滴滴打车旗下的青菜拼车通过“拼车”活动减少碳排放约4.99万吨。与会展活动相关的,以出行APP高德地图为例,高德地图对2017年上半年内地歌手汪峰、薛之谦、张杰等人在不同城市举办演唱会对场馆周边造成的平均拥堵延时时间进行整理和归纳后,发布《2017年内地歌手演唱会拥堵制造力大预测》。该报告显示,汪峰以41.40%的拥堵制造能力排名第一,张杰以40.79%的拥堵制造能力紧随其后,薛之谦以38.87%的拥堵制造能力排名第三。以2017年9月9日汪峰在北京国家体育馆(鸟巢)的演唱会为例,高德地图通过车流量大数据的收集后计算出汪峰演唱会导致鸟巢场馆周围平日周末拥堵延时指数1.88的路程在演唱会期间升至3.4,拥堵制造能力为80.85%。鉴于此问题,汪峰在2017年互联网+城市管理创新论坛上宣布与高德地图合作,探索其演唱会绿色出行方案,引导歌迷选择公共交通等绿色方式出行。比如,高德地图在演唱会前向用户发布场馆周边路段和区域的拥堵预警信息,在导航中设置躲避拥堵路段的最佳出行路线,减少用户出行的影响,同时利用已经接入高德地图的摩拜单车等共享单车平台查看附近共享单车的位置,引导观众单车骑行。



高德地图《2017年内地歌手演唱会拥堵制造力大预测》

政府相关部门同样可以使用数字技术,综合利用智慧交通系统和管理措施,通过实施错峰出行,缓解会展活动期间的交通拥堵情况。在活动参与高峰期,通过临时性政策,调整举办城市各个行业的错峰出行时间。比如,亚特兰大、悉尼等各届奥运会主办方与举办城市相关部门合作,通过对日常公众出行大数据的解读,制定合理有效的方案,采取了错时上下班、居家办公、减少日常出行等手段来降低日常出行水平,起到了有效缓减活动期间的出行量作用,从而减少交通出行的碳足迹量。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门为确保会议期间交通顺畅,要求全市各单位合理调整上下班时间,错开交通高峰时段。结果表明,会议第一天长安街及三条环路的交通流量明显下降,车速大幅提高。对于常规燃料机动车而言,交通顺畅可以减少车用燃料的消耗,比如加减速、引擎转速、减少最大行车速度等。 

百度地图“绿动计划”

交通出行的数字技术不但可以引导公众错峰出行,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创意补贴形式,鼓励公众绿色出行。2020年9月8日在第6届世界大城市交通发展论坛上,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携手百度地图,共同发起“MaaS出行 绿动全城”主题行动,在全国首推以碳普惠方式鼓励市民全方式参与绿色出行。北京市民选择公交、地铁、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出行时,通过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导航APP绑定“绿色出行-碳普惠”账号后,即可累积碳减排量,兑换公共交通优惠券、购物代金券等奖励。截至2020年9月13日,高德、百度平台“绿色出行-碳普惠”账号注册用户量达到3万余人,累计服务绿色出行12万余人次,共产生碳减排量308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为了加强冬奥交通与城市交通信息的互联互通,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运行调度系统,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交通数字技术可以整合交通、天气信息,完善互联网、移动终端交通信息查询系统,利用动态交通信息发布与诱导系统等先进的交通信息技术为冬奥赛事观众提供交通信息服务,实时分析与研判人车流动情况,加强铁路、民航、公共交通、出租车等城际间、城市内各类出行及停车场、充电桩等交通设施信息的发布,通过实施城市交通综合管理措施,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

 

会展活动现场电耗和能耗

对会展活动现场的电耗和能耗进行数据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后,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调度和管理,达到节能减排效果。英国ZAP Concepts是一家总部位于荷兰海尔德市的咨询公司, 其名字ZAP是零排放(Zero Air Pollution)的英文缩写,公司成立于2011年,专门为各类会展活动提供智慧用电解决方案。其在欧洲为许多节庆活动,比如沃尔沃环球帆船赛(Volvo Ocean Race)、DGTL电音节、Vestival都市舞蹈节、Defqon舞蹈节、Milkshake活动等,提供最优的供电解决方案。以一年一度的曼彻斯特大游行活动(Manchester Pride)为例,在进行大量的历史数据整理和分析后,为该项目量身定做了一套智慧用电方案,使其发电设备使用的燃料下降27%,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下降64%,发电设备使用的总数量下降25%,40%的发电设备实现了100%氢化植物油做为燃料,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2019年草莓音乐节年度主题——“循环世界Circular World”,倡导人类可持续生活方式

在中国,ZAP Concepts携手草莓音乐节主办方,在对草莓音乐节现场用电进行长期的数据采集和监测后,为音乐节定制了一个电力消耗数据库。从现场的供电和配电情况、电气安全、电力扫描、能源监测、能源效率等几个方面对活动现场的用电情况进行专业分析,并结合数据及现场勘测情况,为后续草莓音乐节现场的智慧用电提供专业节能方案,包括将每次现场用电与前期多站勘测得出的电力消耗数据库进行对比,对现场出现的不合理用电情况提出改善建议,寻找适合大型户外音乐节的高效用电方式。            

 

场馆、酒店等设施建议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低碳建筑提供了优秀的数字化节能降碳范本。北京、延庆、张家口赛区将各自建造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地热、余热等超低能耗示范工程,建设充电桩、加氢站等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配套设施。新建的场馆国家速滑馆能通过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把制冷产生的废热,用于除湿、冰面维护、场馆生活热水等。在全冰面模式下,每年仅制冷部分就能节省200多万度电,相当于减少近3900辆汽车的二氧化碳年度足迹量。位于北京延庆小海陀山中的延庆赛区雪车雪橇赛道是目前世界上首条整体加盖遮阳棚的赛道。赛道设计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地形气候保护系统”软件,收集、分析和评估赛道的环保数据,对赛道形状、自然地形和“人工地形”进行了勘测和综合考量后完成遮阳棚赛道的施工建设。该项目的遮阳棚能有效降低气候因素对冰面的影响,最大限度降低赛道的能源损耗,推进场馆运行能耗和碳足迹智能化管理。新建设的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主新闻中心,通过智能配电与智慧建筑相互结合,充分体现科技奥运,数字设计的价值。场馆电气设计赛时、赛后结合的设计理念,实现了室内所有高低压设备一次建设到位。不但满足了冬奥会对用电安全可靠性、国际多样化的需求,而且还兼顾了赛时和赛后的综合利用,为全世界的转播商和媒体工作者提供数字化的电力平台。场馆设计了约3000平方米的玻璃采光顶,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电动开合,同时安装了600平方米太阳能光热系统集热器,充分利用科技与数字手段,实现场馆的节能减排。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的冬奥速滑场馆,碳排放趋近于零

物联网的发展,特别是展馆能耗监测和控制的智能应用方面,对会展活动的节能减排起到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新建场馆应根据《北京市非工业用能单位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指南》,建设能源管控中心,监测电、气、水、热力的消耗情况,对空调、采暖、电梯、照明等建筑耗能实施分项、分区计量监测控制。鼓励既有场馆设置能源管控中心。在欧洲,北欧地区最大的会展活动中心丹麦贝拉会展中心建造于1974年,当其被确定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主会场后,自2008年8月开始先后投入250万欧元对中心能耗最大的取暖、通风、照明三大系统进行节能减排的改造。在照明设备方面,中心安装1700多个新型节能照明灯具,用5200多个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的照明设备,同时更新升级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通过对户外光照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分析,自动调节室内光照强弱,每年能节省30万度电;在通风系统改造方面,通过对会展中心日常通风环境的数据信息收集和分析,采取自动调节装置和智能通风监测和控制系统相结合的方式,能耗相比之前降低30-50%。

 

来源:会展参考